体液检验学 临床血液学生化检验学 免疫检验学 微生物检验 输血与临床
返回首页

颅脑损伤后血清CK-MB变化及意义

时间:2010-03-24 11:57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

 急性颅脑损伤后,由于丘脑下部、脑干网状结核边缘系统等高级中枢结构损伤和颅底血管环周围植物神经兴奋,交感神经递质释放增多,血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结果使冠状动脉痉挛、缺血,心电图显示脑源性心肌损伤、缺血或心肌梗塞。目前尚无存活的脑外伤病人心肌的病理资料,因CK(肌酸激酶)的心肌型同功酶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是心肌特异性酶,所以血清酶学检查可一定程度上了解严重脑外伤的心肌损害程度。经检测,急性颅脑损伤后1周内不同时段血清CK-MB活动明显高于对照组,这种变化在损伤后数小时即出现,24小时左右最为明显,随后依次递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脑外伤后,原发的机械损伤和继发的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损害。如处置得当,交感活性逐渐减弱,对心肌的损害逐渐减轻,并最终消失,一般在2周内恢复正常。孟庆义认为,CK-MB一般在心肌梗塞后6~10小时开始升高,未溶栓的患者约于24小时左右达峰值。



  笔者资料显示,血清CK-MB活性的改变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颅脑损伤越严重、昏迷越深,CK-MB活性的改变越明显,从而证明心肌损害越严重。急性颅脑损伤致心肌损害是暂时性的,如治疗得当,绝大部分病例随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
 


  笔者认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CK-MB活性的变化峰值在伤后24小时,且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血清CK-MB水平可作为伤后早期判断伤情的一个临床参考指标。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