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学 临床血液学 生化检验学 免疫检验学 微生物检验输血与临床
返回首页

我国血液保护的世纪跨越与差距(2)

时间:2010-09-12 14:26来源:2007全国麻醉年会论文汇编 点击:


  三、加强血液保护,减少同种输血
  围术期血液保护的措施很多,术中应采取一种以上的方法综合应用。现已证明除合理血液稀释外,切实有效的措施还有:1)术前注用红细胞生成素(EPO)或维生素K;2)术前自身储血;3)术中、术后血液回收;4)微创外科手术(如腔镜手术);5)麻醉控制性降压;6)抗纤溶药的预防性应用(6氨基已酸、凝血酶及抑肽酶);7)去白细胞滤器;8)动脉内球囊阻断术;9)局部止血药(纤维蛋白胶及血小板胶);10)重组Ⅶ激活物(rFⅦa)等。我们希望许多重大手术(如肝移植术)都能在术中采用血液回收机,以便及时将病人失掉的血液还给病人,减少不必要的失血和输血。为了减少术中失血,麻醉医师应当发挥麻醉控制性降压的作用,并应用好各种药物如促红细胞生成素,抗纤溶药,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等。对大出血和大量输血的病人,要防止稀释性凝血病(Coagulopathy)。在治疗稀释性凝血病的过程中,Hct下降会增加出血危险,尤其是有血小板减少症时,因此不要推迟红细胞的输注。在凝血因子缺乏前会发生血小板缺乏,应当先输用血小板治疗,1个单位血小板可增加血小板7500~10000/mm3。当前输注血小板的问题是它不能冰冻保存,在常温下容易受到细菌污染,(输注血小板的感染率为1/120000)。对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有明显异常或对血小板治疗无反应者应给予新鲜冰冻血浆(FFP)。由于FFP含有抗白细胞抗体,给予FFP可产生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它是目前输血相关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发生稀释性凝血病时第一个下降的凝血因子是纤维蛋白原。大出血时仅输注FFP不能提供所需之纤维蛋白原,应当输用纤维蛋白原。重组的Ⅶ激活因子(rⅦa,诺七)与组织因子(TF)相互作用能直接激活凝血,产生大量的凝血酶。因为TF全部表达在破损血管的内皮层,促凝作用不会影响全身循环。因此在严重稀释性凝血病中,应早期给予rⅦa [6]。今后十年血液保护可能使用的新技术或药品有:1)人工氧载体(无基质Hb溶液、全氟碳乳剂)2)红细胞干粉(干血):3)血小板冷冻保存;4)重组血小板生成素(rh TPO);5)变换血型(如,把B型血变为O型血)6)扩大介入治疗手术范围或杂交手术;7)计算机辅助手术;8)肝素代用品或鱼精蛋白代用品(溴化二甲胺);9)自组装凝胶(纳米级丝带):使用一种由蛋白质分子进行纳米级自组装生成的具有止血作用、能生物降解的凝胶等;10)肿瘤手术野回收血杀灭肿瘤细胞后回输技术。

  结语
  尽管我国在世纪之交于血液保护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外科事业的发展和治疗范围的扩大,老年肿瘤手术和器官移植手术明显增多,用血量逐年上升。但血液毕竟是特殊的“药品”,不是“补品”,而且还必须从人身上抽取,因此我们仍面临血液传播性疾病和血源短缺的威胁,血液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当前我们最主要的工作是转变旧的输血观念,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开展床旁检测Hct/Hb,开展容量治疗和血液回收技术,做到科学用血,把血制品留给最需要的病人。总之,无血手术(bloodless surgery)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目前美国无血手术医院已达16%,我们应该急起直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