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 生化检验 免疫检验 微生物类血液检验 输血管理
返回首页

血液学检验中的安全问题

时间:2010-03-24 17:26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

在医疗工作中,医疗工作者长期接触具有生物危险性的物质。为了自己及患者的健康,减少医源性感染,“安全第一”是必须遵守的原则。众所周知,血液是包括乙肝病毒(HBV)和艾滋病病毒(HIV)在内的很多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因此,血液学检验中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大国,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居高不下。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现与流行更是对天天与血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如今,人们对血液学检验工作中危险性的认识尚不统一,对相应保护措施所知甚少,远远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所以,特将上述问题综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一、血液学检验中HBV和HIV的危险性
   多种病毒性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播的,其中HBV和HIV对检验人员的威胁最大。HIV与HBV的感染途径相似,检验人员与HIV或HBV阳性的血样接触,可能造成感染。但是,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ml,丙肝病毒(HCV)在血液中的浓度在102~103/ml左右,而HIV通常只有100~104/ml。检验人员中职业性HBV感染的人数远远多于HIV感染。尽管HBV和HIV亦存在于唾液、眼泪等多种分泌物中,血源性HBV、HIV感染在检验人员职业性HBV、HIV感染中占绝大多数。
   自从第一例艾滋病在1981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严重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后果,受到广泛重视,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引起恐慌。但是,研究表明,HIV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远远低于HBV。25℃下HBV可以在血制品或干血块中保持活性7天以上,HIV却很容易被破坏。研究表明,风干可使HIV的感染活性在短时间内呈指数下降,数小时内可下降90%~99%。有文献提示,在室温(23~27℃)下HIV每9小时失活90%。对于HBV的预防措施,对于HIV、HCV等均足够。实验室现有的对HBV有效的常规清洁、消毒及灭菌方法对HIV完全有效,不必恐慌。
   HBV和HIV在实验室中的传播可以大致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类。
   直接接触的传播途径大致有三种:(1)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1〕。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2)皮肤破损:由于破损皮肤(小伤口、溃疡、擦伤等)与带有HBV或HIV的全血、血清或血浆长时间接触可以造成感染。(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HBV或HIV的全血、血清或血浆与口腔、鼻腔粘膜或眼结膜接触,可以造成感染。
   有文献表明,皮肤或粘膜与被带HBV血液污染了的物品(如电话、试管、仪器表面等)接触,可以感染HBV。至今为止,尚未有文献报告,HIV可以通过这类间接接触传播。检验人员的手最容易被HBV污染,咬指甲、抽烟、饮食、整理隐形眼镜及其它手→口、手→眼、手→鼻接触都可以构成间接接触,这类行为应在实验室中禁止。隐形眼镜掉在实验室中,应彻底冲洗后才能戴上。
   二、血液学检验中的防护措施
   从采血员、标本员到上机人员,血液学检验人员都是HBV等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及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NCCLS)均发布了有关文件,制定了相应保护措施。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中,首先应明确:因为某个血样病毒感染性情况不明,在工作中必须假定所有血样都具有感染性,严格施行保护措施,不存侥幸心理。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