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规定 科室管理质量控制 服务沟通
返回首页

控制影响血液生化检验质量的标本误差因素(2)

时间:2010-03-24 11:22来源:收集整理 点击: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因素即体力活动,它对某些检项结果有显著的影响,许多与肌肉有关的酶如CK、LDH、AST等可在运动后增加,剧烈运动后血液中Cr、Bun、K+、P的含量可增加25%以上[6]。若不认识到运动将使CK显著增高的特点,可能会把最健康的人误为心肌梗塞的可疑者。
   生化血样通常抽取肘静脉血,必要时也可采颈或股静脉血,血气分析的血样则必须抽采动脉血或经充分动脉化的毛细血管血[1,12]。抽血十应避开局部水肿、炎症部位,严禁于正在输液输血的同一肢体抽血。
   受试者采血时的体位对于与蛋白质结合有关的物质及高分子量物质的浓度有一定影响,如TP、Alb、Pro、Fe、Cho、ALP、ACP及总脂等在站立时会增加5%以上[3, 6],某些激素变化更明显,从仰卧该为站立,含量在数分钟内增加数倍[3]。有作者研究了站、坐、卧三种体位的不同组合变化对血脂7种成分的影响,认为血脂采样当以坐姿为佳[13,14]。从兼顾多数受试者的情况而言,生化血样的抽采体位应以坐姿为宜。
   有作者主张抽血时不束扎止血带[1],因扎带可造成局部淤血、缺氧、水肿、溶血等而影响检验结果[1,3,6]。若确需扎带,则不宜过紧,且不能超过1分钟。
   由上可见,医生在决定病人做血液生化检验时,需要向病员进行必要的解释,例如饮食问题、应停用的某些药物、避免体力运动等,以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但更重要的是:医护技工作者应对上述诸问题有着明确的认识,并需对检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与应用。
2.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标本溶血在工作中相当多见,而溶血对许多生化检验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干扰,其机理可分为如下4种类型。
2.1 对血细胞内外物质浓度不同的相应项目的影响  由于相当一些化学成分在红细胞与血清(浆)中的浓度分布有一定差异[1,10,17],当标本溶血后,RBC中的成分大量进入血清(浆)中,必然使其相应成分的浓度增高,且比值(红细胞内浓度/血浆浓度)越大,溶血越严重,增高就越显著。例如K+、ALT、AST 、LDH的浓度分布比(红细胞/血浆)分别为22.7、20、40及160,即使轻度溶血,也可使其血清检测值明显增高。但若RBC内浓度低于血清(浆)浓度,即比值<1时,则溶血相当于血清被稀释,因而使某些血清成分的检测值降低。
2.2 血细胞成分进入血清(浆)中因化学反应而引起的浓度改变  例如,溶血后RBC的磷脂进入血清而使血清中的磷酸酯酶水解,其结果造成血清无机磷浓度显著增高。又如Hb能将胆红素氧化成胆绿素使血清胆红素降低[3]。
2.3 血细胞成分作为干扰物参与血清成分的检测反应而引起的化学性干扰  例如,Hb中的Fe2+可被某些试剂中的氧化剂氧化为Fe3+,生成黄色的正铁血红素既可引起光学干扰,又因对氧化剂的消耗,因而对血清目标分析物的检测造成负干扰。
2.4 Hb本身颜色对检测的光学干扰 Hb的颜色在431和555nm波长附近能使比色、比浊法的吸光度增高,或使滴定法测定的滴定终点判辨困难而带来误差。
   实际上,以上四类影响和/或干扰在溶血标本中同时存在并可相互作用,因而使受影响的检项更为复杂,这在超微量、高精度和多指标的检测分析中显然不可忽视,因此,严控标本溶血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方面。
3.关于抗凝问题    某些检项的标本需用全血,有的则需用血浆,这都需要抗凝血样,由于血液凝固是由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连续生化反应过程,故必须设法终止凝血的某些环节才能达到抗凝目的。体外抗凝的方法较多,应根据具体检验项目及抗凝效果选择之,一般都是将抗凝剂定量分装于洁净的试管或小瓶中备用,其剂量可抗凝3ml血液左右。临床上送检的抗凝血一般不过2~3ml,按说是不会凝固的。若发生凝固则多因抽血困难,血液在针管中滞留过久、已形成细小凝丝,使抗凝剂不能发挥作用造成的;亦偶因抗凝剂散落丢失或未及时地与血液充分混匀。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