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 卫生科技 医学动态 政策法规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 页 > 医学新闻 > 检验医学 >

成功离不开努力 活到老学到老的检验学权威(2)

时间:2011-01-17 16:55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点击:
 
  二
 
  在工作之余,王金良自学了4年俄语。几年下来,当他忽然发现能用另一种语言与外国人交谈,他能看懂另一个国家出版的书籍时,异常兴奋,外语使他眼前豁然开朗,让他了解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从1958年开始,他先后在科技进修学院、医学院自费进修日语和德语。他将微薄的工资分成几份,大部分给了家里,自己留下很少的生活费以外,其余的都用来交了学费、买了书。每日里,他除了工作,就是学习。他以极大的兴趣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中汲取养料,充实自己。数不清有多少次,他揣上几个烧饼从实验室奔向教室;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他埋头苦读,抬头已看到晨曦的微露;数不清多少个休息日,他流连于书店、图书馆,与被他视作朋友的书籍倾心交谈。
 
  1979年他发现了非发酵菌引起的临床感染,他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上发表的《小发酵菌鉴定法》的论文,奠定了他成为全国检验权威的基础。1985年他研究了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鉴定并提出其方法;1986年研究了黏液型绿脓杆菌菌落形成条件;1990年,天津市学龄儿童中流行支原体肺炎,靠传统的冷凝集实验诊断不准确,这时他拿出了酶联免疫检测方法,迅速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率;1991年,他研究的血清II型胶原抗体检验法及临床应用课题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主编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进展》,他校译的《输血医学进展》、《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实验的国际标准法》已成为国内检验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他惜时胜金,善于抓紧点滴时间进行学习,在担任副院长的几年里,尽管工作异常繁忙,他也未间断过业务学习,热爱检验工作,极端认真负责。他认真对待每一项化验,重视每一个数据。他认为检验工作是以正确的数据来为患者和临床服务的,每一项报告数据都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也是检验人员个人形象的体现。他以身作则,一丝不苟,自己发出的报告能经得起临床的考验,对下级发出的报告认真核对,遇有疑问就查文献或与临床医生联系,注重检验与临床的结合。
 
  三
 
  熟悉王金良的人,无不羡慕他那在外宾面前儒雅的学者风范和熟练的英语会话。“其实,开始我也说不出口的。”王金良回忆起1980年的那一次展览会。当年,瑞典通过天津市卫生局在津办了一个医疗器械展览。开幕式上,翻译却没有到场,去看展览的王金良鼓足勇气走上台去。命运永远垂青于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那一天他的翻译非常成功,中外双方都很满意。王金良更坚信:自学之路照样可以通向成功。
 
  1997年5月,日本名古屋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放眼望去,似乎整个世界都是粉红色的樱花,空气中也弥漫着花的香气。
 
  在国际科技交流大厦,“亚洲医学实验室科学家成立大会”正拉开帷幕,来自亚洲各地的检验学者们已经落座,记者们的长焦距已找好了最佳位置对准主席台。这时接待人员引导着一位身材魁梧,颇有风度的长者走进会场。接待人员匆匆走到台前对主持人耳语几句,随后主持人将长者请上主席台,大声介绍说:“这位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检验学家,我们欢迎他讲话。”会场沉静了一下,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显然,这打破大会顺序的提议出乎学者们的意料,长者也愣了一下,但他很快镇定住,一边微笑着点头致意,一边站到主席台中央,用熟练的英语说:“非常感谢大会邀请我代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作为特别观察员来参加这次会议,与在座的各位加强学术交流,发展我们的友谊与合作,为世界医学的进步做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又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长者走下主席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旁的日本专家问他:“你是在美国学的英语吧?”他马上用熟练的日语回答:“不,我没有去过美国,我是在我们中国学的英语。”那个人瞠目结舌:“真是不可思议,想不到您的日语也那么纯熟。”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