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 卫生科技 医学动态 政策法规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 页 > 医学新闻 > 检验医学 >

免疫学测定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2)

时间:2010-03-16 14:55来源: 点击:
2.3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pot,ELIspot)  ELIspot是在ELISA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测定B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cytokine,CK)功能的分析技术,为定量ELISA技术的延伸和发展。其原理和实验设计是在微孔培养板底部包被特异性抗某种Ig或CK的单克隆抗体。待检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到微孔板内培养,在特异性抗原或有丝分裂原的作用下,数小时内记忆型B细胞或T细胞即活化并分泌Ig或CK,当即就被位于细胞下方的固相单克隆抗体所捕获。洗去细胞后,被捕获的Ig或细胞因子与随后加入的生物素化第二抗体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亲合素与生物素反应,以酶底物显色,阳性细胞即可在固相板底的局部形成直径约50~200μm大小不等的圆形斑点[6]。每一个斑点对应分泌Ig或CK的一个细胞,斑点直径的大小直接反映特定阳性B、T细胞族群的产能。
该技术除最初用于检测分泌抗体的B细胞外,更多的则是用于检测T细胞各类CK的分泌状况,因此,ELIspot已成为当今免疫学研究中T细胞功能测定的标准技术。其优点在于提供了一个接近于体内的实验环境,在几乎自然生理条件下,观察单个细胞分泌免疫活性物质的进程。能检出频率为百万分之一的阳性细胞,这种分辨率已经远远超过胞内细胞因子的四聚体染色和ELISA法测定的灵敏度[7]。由于该技术易受多种测定因素的干扰,因此对实验操作要求较高,包括抗体包被、洗涤、激活物(如特异性抗原肽)的加入、细胞接种及培养均需严格无菌;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应避免移动、碰撞,尽量减少开关培养箱的次数,否则会导致细胞移位,造成斑点模糊和拖尾现象的发生。同时应多设重复孔,并设置阳性、阴性和空白对照。为实现不同实验者或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可比性,还需有一种定量的质控系统。目前,国际上多采用核心参比实验室的质控方法,即以核心参比实验室的质控细胞为质控品,对本实验室的结果进行质量控制
3.以新型标记物为基础的免疫测定技术
3.1 元素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主要有以镧系元素(如Eu3+,Tb3+或Sm3+等)作为标记物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和钌元素(Ru)作为标记物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TrFIA除有测定范围宽,试剂稳定,测定速度快,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外,还可通过双标记进行两种指标的同时测定[8]。由Roche-Boehringer Mannheim开发的ECLIA技术,其特点是元素钌可以在电场作用下反复被激发而使信号得以放大,测定灵敏度较通常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要高得多[9],这些元素标记免疫测定均需特定的仪器设备并用配套试剂。
3.2 核酸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该技术是以核酸的扩增或转录翻译为基础的。DNA与上述标记物不同,其本身并无指示特性,但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可在数小时内扩增数百万倍,因而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10]。而转录翻译则是将编码酶(如荧火虫荧光酶和β-半乳糖苷酶α肽)的DNA片段标记抗体,抗原抗体固相反应后再对DNA进行细胞外转录翻译成相应的酶进行测定[1]。由于1个DNA分子经转录可得到多个mRNA分子,同时1个RNA分子经翻译又可生成数个蛋白质分子,因此也具有很高的测定敏感性。但这类技术目前尚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也无现成的商品试剂盒供应。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