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学 临床血液学 生化检验学 免疫检验学 微生物检验输血与临床
返回首页

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对凝血因子Ⅷ的影响(2)

时间:2010-11-15 18:16来源:幸福检验 整理 点击:
  3 讨论
  临床上不安全的输血除了免疫的因素之外,主要是来源于病原微生物以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特别是病毒的传播已经对输血的安全性构成了肯定并且后果严重的威胁。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均证实大多数的输血后病毒感染是由“窗口期”问题引起的。在美国90%以上的输血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以及75%以上的输血传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危险均是来自“窗口期”感染的献血。目前国内各采供血机构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只进行乙肝表现抗原(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等的检测,并没有要求对其他如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等病毒进行检测。此外,可能通过输血传播疾病的新病毒也在不断的被发现,这些造成了不能完全的剔除血液中的病毒。因此,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杜绝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除了要加强献血者的筛查之外,还必须要对血液进行病毒灭活处理,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输血安全的目的。血液中的病毒灭活的方法有很多,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可以使大多数的脂质包膜病毒和部分的非脂质包膜病毒灭活,特别是对HCV、HBV、HIV等病毒的灭活效果更是理想,是目前惟一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的技术[1]。国内的部分地区血站已经广泛推广应用。亚甲蓝本身是治疗氰化物、亚硝酸盐、醌类、苯胺及硝基苯等所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药物,与临床上亚甲蓝的使用剂量相比,用于血浆病毒灭活的亚甲蓝使用剂量(1 μmol/L即300 μg/L)是极其微量的,只相当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治疗剂量的几百分之一。因此,在毒理学上是安全的。光化学法灭活病毒的机理主要是依靠光敏剂在光照度条件下,产生自由基(一类机制)或者单线态氧(二类机制)氧化损伤病毒的分子结构,从而达到杀灭病毒的效果,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血浆中活性成分的损伤。
 
  在本实验中通过对随机抽样的30份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的凝血因子Ⅷ的含量进行了检测,与未经灭活处理的同份血浆(Ⅰ组)相比,灭活后的凝血因子Ⅷ的含量(Ⅲ组)有所下降,再次证明了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在杀灭病毒的同时,会对血浆中的有效成分造成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Ⅷ因子的含量仍然符合国家的标准,与国内外其他的实验所得的结果相似,说明光照灭活过程中的热变性效应是造成凝血因子Ⅷ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2]。除了热效应和光化学反应是凝血因子Ⅷ含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外,还与时间、温度、耗材和测量的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对单一人份的血浆病毒灭活国内外大多采用亚甲蓝光化学法,其使病毒滴度减少的程度与所用的光照强度和亚甲蓝浓度直接相关[3]。亚甲蓝光化学法进行血浆病毒灭活,对血浆中凝血因子Ⅷ含量无显著影响,灭活过程中的热效应和光化学反应是凝血因子Ⅷ含量改变的重要因素。
 
   作者:房景霞 刘鑫 孙绍秋 李玉梅 房辉    作者单位:063000 河北唐山市中心血站(房景霞、孙绍秋、李玉梅);大连医科大学(刘鑫); 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房辉) 
   幸福检验网www.xf366.com感谢作者对论文的分享
【参考文献】
   1 钱开诚.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研究的进展.中国输血杂志,2004,17(增刊):3638.
 
  2 程玉根,柏则蓉,贾红志.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07,4:169170.
 
  3 黄文杰,范恩勇,孙海英,等.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凝血因子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93.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