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检验 生化检验 免疫检验微生物类 血液检验 输血管理
返回首页

血培养,诊断血流感染好帮手(2)

时间:2012-06-21 22:34来源:幸福检验 整理 点击:
 
  对策:持续发热,且血象升高,应注意是否有全身性血流感染,一次血培养结果为阴性,不能说明没有病原菌存在,应再次采血进行血培养。因为1次血培养的阳性率仅为73%,2次、3次及4次血培养的阳性率可分别增加至90%、98%及99%以上。如果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存在还应考虑骨髓培养,同时根据病情及感染部位采取相应的标本进行病原学分析。
 
  Q2一旦血培养结果报告有细菌生长,就可认为该菌是血流感染的致病菌。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对策:血培养结果报告有细菌生长,通常指示细菌来自于患者血液标本,但在采血时皮肤消毒不彻底,皮肤表面所带的细菌有可能通过针头污染标本。另外,如果采血量大或血液中细胞数多,可导致血培养仪发出假阳性警报。
 
  在出现下列情况时要考虑为污染菌。
 
  1. 在送检的2份血培养标本中,仅1份标本培养阳性,且生长的细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气球菌、微球菌、棒状杆菌、丙酸杆菌、炭疽杆菌以外的芽孢杆菌。这些细菌很可能为污染菌。
 
  2. 如果仅送检1份血培养,且生长的细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气球菌、微球菌、棒状杆菌、丙酸杆菌、炭疽杆菌以外的芽孢杆菌,不能肯定这些细菌是致病菌还是污染菌。
 
  3. 越来越多的少见细菌从血培养中分离出来,如果仅从单独1份血培养的需氧瓶或(和)厌氧瓶中发现细菌,而没有第2次血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很难确定这种可疑细菌的临床意义。
 
  Q3如何根据血培养报告,正确实施接下来的抗菌治疗?
 
  对策:血培养阳性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重要危急值,在涂片、革兰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后,实验室将初步的结果(通常包括细菌的染色性、形状和排列)作为危急值报告临床,同时进行转种培养,并进行进一步鉴定和药敏试验。
 
  临床在获得某患者的血培养标本有细菌生长的报告时,首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细菌的染色性、形状和排列,阳性血培养的次数,判断其是否为致病菌,并确定初步抗菌治疗方案,在获得确切的细菌鉴定结果及药敏结果后再调整使用敏感抗菌药物。
 
  如报告有革兰阳性球菌,呈葡萄串状排列,可初步认为是葡萄球菌,在排除了可能的污染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之后,选用抗革兰阳性细菌的药物。
 
  当进一步鉴定和药敏报告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时,则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如利奈唑烷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等。
 
  如报告为芽生真菌孢子,可见假菌丝,应考虑念珠菌,进行抗真菌治疗。引起血流感染的念珠菌以白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为主,它们通常对氟康唑敏感,但若最终鉴定为光滑念珠菌,则应根据药敏试验调整使用敏感抗真菌药物,因为部分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
 
  初步血培养报告(即危急值报告),是早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基础,最终的鉴定和药敏报告才是选择抗菌药物的依据。
 
  临床医生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选择有效抗菌药物,如A群和B群链球菌目前对青霉素均敏感,但部分菌株对大环内酯类耐药,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确定是否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产单核李斯特菌通常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应避免使用。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