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卫生科技 医学动态 政策法规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 页 > 医学新闻 > 卫生科技 >

全科医生制度困局:对医生和病人缺乏吸引力

时间:2012-09-21 21:58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
  “10块钱就看一个全国有名的专家了,何必找社区医生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周礼明的无奈,其实也折射出全科医生制度困局的一个侧面。 
 
  “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在这个大目标下,各地都在加紧推动全科医生制度,但对于目前困难重重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来说,不温不火或者是更好的形容词。 
 
  这个困局,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医生来讲,去做全科医生没有吸引力;对病人来说,去找全科医生就诊也缺乏吸引力。 
 
  “守门人”无法承担职责 
 
  17日,“北京发布”微博称,今年年底“家庭医生式服务”将全面进北京社区,覆盖100%的常住居民。 
 
  2011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发布,按照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也就是说,我国届时大概需要30万名全科医生,而根据卫生部去年的数据,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仅7.8万人。不仅仅数量不足,具有医学本科学历并经过严格训练的全科医生更是少之又少。 
 
  9月15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首届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上,上海市徐汇区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科主任孙艳侠说,从自己临床经验来看,确实大部分病人想首诊在社区,但是家庭医生包括社区全科医生的能力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全科医生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2011年,北京、上海分别在市内部分区域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并取得一定成效。2008年上海全市门急诊均次费用为 117.88 元,开展家庭医生试点后,2011 年的数据为 107.38 元,下降了约10 元。 
 
  但是,目前全科医生的学历教育、临床经验,与三级医院的医生相比存在差距,这也导致医疗重心难以下移。
 
  从病人角度来讲,除了对全科医生能力的担忧以外,要实现社区与居民的稳定联系,在上海有着另外一个难度:2001年上海放开了定点医疗,手持医保卡的病人可以自由就诊。再加上现有医疗行业的价格扭曲,这就是本文开头周礼明的感叹。 
 
  作为试点区域,上海市长宁区的一个解决方案是,与民政部门认定的贫困保障对象签约,首先将这些人群的首诊定点在社区,并给予医疗费用减免,实施至今首诊率为100%。而问题在于,如何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对病人来讲,除了方便之外,首诊在社区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吸引力,必须是能够实现转诊。但三级医院人满为患,从服务能力和利益机制方面都缺少动力参与转诊。孙艳侠就说,转诊现在确实无法做,也没办法在签约的时候给居民以承诺,“是否考虑二三级医院固定给一个社区留一两个、两三个床位的指标,让家庭医生可为病人向大医院转诊,这样才能抓住病人。” 
 
  为居民提供所需的基本医疗服务以及预防保健服务,提供首诊及有效率的转诊,将大多数居民的健康问题解决在社区,同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这是家庭医生最重要的“守门人”作用。 
 
  但目前,无法实现首诊,没有顺畅的各级医疗机构转诊通道,没有卫生经费按人头预付,家庭医生这个“守门人”,还无法承担起自己的职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赞助商链接
推荐内容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